乾隆三十八年二月的某一天,窑湾籍进士陆士杰被乾隆皇帝征召进京,参与当时最浩大的文化工程——《四库全书》的编撰工作。陆士杰此行满怀对皇帝征召的感激之情,便将家乡窑湾的特产甜油、绿豆烧、云片糕进贡到宫中御用。自此,著名的窑湾甜油一直是清宫御膳房的常备调料。
因为皇宫御用的名头,兼之窑湾甜油味道鲜美,清代晚期窑湾甜油已驰名运河南北。而窑湾最著名的“赵信隆酱园店”始建于明天启三年(1623 年),距今已有394 年的历史,是窑湾“前店后坊”布局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。最早的投资商(东家)赵金鏖原籍镇江,当时有缸 800 余口,经营品种有甜油、酱油、醋、酱菜、豆制品、香油等,也生产绿豆烧酒。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,由少东家赵国荪经营此店。解放后,“赵信隆酱园店”由供销社经营,“赵信隆酱园店”遂由原来的多种经营改为以生产甜油为主的信昌甜油厂。
“赵信隆酱园店”位于窑湾古镇中大街座北面南十字哨楼东边,南北四道宅院,青砖小瓦楼房 66 间,临街门市四间,上有黑漆金字匾书“赵信隆酱园店”,门两旁有一副对联,上联“黑酱自黑非墨染”,下联“甜酱微甜是蜜香”。民国初年,“赵信隆酱园店”已在南京、镇江、扬州三地开设分店,其甜油瓶上有黄色商标,上写“伏酱秋油”。
今年 55 岁的钱师傅是土生土长的窑湾人,1983 年,20 岁的钱师傅跟随窑湾老甜油师傅、他的舅舅学习甜油制作手艺,一干就是 34 年,钱师傅说每一次制作甜油都像在养育自己的孩子。
制作甜油,需要眼、鼻、手三样配合,谨记看、尝、闻,钱师傅对这门手艺有很大的热情。这就是手艺人特别的感情,我们吃着甜油,体会着匠心,感受浓浓的情怀。
窑湾甜油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,古镇上的家家户户都用食用甜油取代味精,鲜美度极高,著名的窑湾船菜就是用甜油替代了味精。甜油,既有酱油的甜味,也有绵绵的香味,集鲜、甜、浓、香于一体,具有酱香浓郁、色泽清澈、鲜美爽口的特点。钱师傅说,每年春天是开始准备原料:黄豆和面粉,要精心挑选面粉,和面的水分也要恰到好处,做成一块一块的,经过加工,以大约 17 度的温度发酵后放入缸内,再放盐和水,经过 180 天的日光暴晒、月光夜露,经过谷雨,立夏,芒种三个节气,所以叫伏酱秋油。但是甜油的制作周期太长,虽然口感鲜美,却很难与市场上的工业酱油竞争。
窑湾甜油因含有多种氨基酸而味道鲜美,热炒凉拌醒汤皆宜,享誉大江南北而供不应求。2006 年 6 月,“赵信隆酱园店”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并由徐州市人民政府授牌保护。2015 年7 月,《CCTV-10 味道》栏目摄制组一行走进窑湾古镇里的“赵信隆酱园店”,开始为期五天的录制拍摄。
纪录片在大运河的背景下,把窑湾的历史文化与运河文化紧密结合起来,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窑湾的美食、美景及民俗风情。